【#育兒筆記】146:一個笑容,兩種解讀 (芳瑜)
經過好多朋友推薦,今天終於去了 #臺灣博物館鐵道部,果然值回票價!不論是親子、情侶或是鐵道迷,都很適合去走一走,可以參考歐陽立中老師的精采介紹文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00000866081355/posts/3824385144266984/
因為早聽聞裡頭餐廳不優,所以今天我特地久違的帶了推車出門,想說中午時可以天涯任我行,想吃什麼就吃什麼,沒想到一路走到了西門町😆
飽足過後,已將近孩子的午睡時間,但想要過過逛街癮的我,還是帶著他們走進服飾店。放下推車,三人大搖大擺地逛了起來。
途中,遇見一個年紀相仿的女童,她似乎心情不佳,小哭小鬧。孩子們想要關心她為什麼哭,但又隨著琳瑯滿目的商品轉移了視線與注意力。直到繞了一圈之後,再次相遇。
她還在哭,聲音不算大。經過時,Evonne放慢腳步,悄悄觀察;Aaron直盯著她,邊跳邊笑。我知道他們都想要關心,只是方法不一樣,Aaron想逗她開心。
這時,女童的長輩說:「妳看!羞羞臉,人家都在笑妳了!」
我一邊帶著孩子往前走,一邊覺得納悶,關心的笑容怎麼會被當作嘲笑?另外,當大人將孩子付出的善意給予惡意的解讀時,究竟誰會受益呢?
當時Aaron似乎沒聽見,沒有覺得被誤會,也就算了。然而,女童在認為自己被嘲笑的時候,真的能更快的穩定下來,更妥善的控制情緒與行為嗎?我的觀察是──變本加厲。
提倡「正向教養」的簡.尼爾森說過一句話,深深烙印在我心裡:「大人怎麼會瘋狂的以為:想要讓孩子表現得更好,我們必須先要讓他們感覺很糟?」
如果我的孩子接收到像是Aaron今天的善意,我會告訴他:「你看,那個小朋友想要過來關心你。如果你的心情好一點了,我們可以去和他打招呼喔!」又如果孩子不願意,「沒關係,我知道你現在心情很糟,但開心時笑起來和他一樣好看。我們先出去重新整理一下心情吧!」(詳見文末補充)
一個笑容,兩種解讀。
如果你是孩子⋯⋯啊,不用,你就是你,是個大人。老實講,當你腦袋爆炸、情緒失控的時候,會比較希望接收到的笑容,是嘲弄還是關心呢?
那麼,你就知道該如何解讀(或是對待)了吧!
─────
補充:
我的孩子從前也挺常在公眾場合吵鬧失控,除了關心他的需求之外,與其再三要求安靜(加上自己氣個半死),或是用其他孩子的好表現來比較和羞辱(貶低其自我價值感),我會提醒自己 #大人要決定自己的行為。
👩🏻:「我們在這裡必須放低音量,現在先出去一下,等到你願意控制音量了,我會再帶你進來。」如果不太順利,必要時也會割捨自己的時間或行程。
#2y7m
#歡迎分享
─────
🔸延伸閱讀🔸
📌讓「在情緒裡迷路的孩子」回家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1463337062615/?extid=0&d=n
📌口罩之亂──大人要決定自己的行為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15615886647360/?extid=0&d=n
📌爆炸了,然後呢?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111489460393337/posts/272150747660540/
Lin Binder Emily Liang